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学文档 教学文档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_初三化学教学反思万能模板
tamoadmin 2024-09-25 人已围观
简介1.九年级化学酸碱中和反应教学反思2.《元素》的教学反思3.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4.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及教学反思5.初三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反思?6.化学教学反思7.化学教学反思个人通用 篇一:初三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中学习奠定基础,也能为学生解决处理一些生活实际小问题。在本学期中,我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得与
1.九年级化学酸碱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2.《元素》的教学反思
3.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4.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及教学反思
5.初三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反思?
6.化学教学反思
7.化学教学反思个人通用
篇一:初三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中学习奠定基础,也能为学生解决处理一些生活实际小问题。在本学期中,我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得与失,现总结如下:
一、一学年教学工作回顾: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兴趣,让学生喜欢你和你的学科 学生刚接触化学时,对化学都很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发现学化学需要记忆的知识琐碎,尤其学到微观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洪水猛兽”,认为化学是一门难学的学科,对化学逐渐失去兴趣。 这时就需要教师做好“引路”作用。“引路”就是要在大方向多给学生指明方向,多做鼓励工作,从诸多方面关心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的发展方向,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对他的关系和爱护,让学生有内动力。
2、备课方面精讲精练,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规划,认真写好每一句要讲的话。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备课时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这些问题,让他们动手练习或口头表达练习以达到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 初中化学需记忆的知识是比较多、比较繁杂,时间又十分紧张,因此我从第一节课时就将化学的特点告诉学生,提醒他们注意巧记的一些方法。教学中将每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浓缩成几句顺口溜,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记忆。例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操作步骤简记为7个字,“查装(茶庄)定点收离熄(利息)”。
3、课后及时做好课堂总结 每节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并认真搜集每节课各种教辅书中考核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课上有时间给学生提提问题,选择典型例题进行讲解、一题多变或多题一解,使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与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以提高自己分析思维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同时传授给学生一些应试技巧,提醒学生学法-----“念”和“练”,这是巩固知识的必经途径。
4、不断优化教学过程,积极听课学习 为了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和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积极参与听课,教师间相互听课、听完课后能虚心向师父请教学习教学方法,收获颇丰。新教师之间讨论困惑,相互取长补短,以求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二、几点反思:
1、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2、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中考试题涉及环保、食品安全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来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知识,了解与化学相关的'时事热点,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3、提高自身素养方面选择了做教师,就选择了终身学习。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之余,我们也要坐下来静静的思考和学习,思考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思考学生的成长问题,学习新课程理念,品味着工作中的苦与乐,抒写下每一天的感受,用心去体验生活与工作,感悟着其中的快乐。 每一学年的结束,其实也就是新一学年的起点,在这期间,我要认真思考自己怎样才能更有艺术地去教育学生,去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止为了孩子们的那双清澈的眼睛,也为了自己的那热爱教学的跳动的心。
篇二: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教学大纲,本人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习进行复习,并做好补缺补漏工作。一个学期来,我在教学方面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现总结如下 :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化学
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既注意了概念的科学性,又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
二、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点工具。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三、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这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之间的关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四、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本人教学中,课前准备十分周密,演示实验现象十分明显,效果良好,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楚;教师应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给学生示范,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动的感性知识上升到抽象的思维。
根据本校的实验设备条件,我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的实验,或调换一些实验,或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同时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
篇三:下学期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以来,我继续担任九年级一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另任八年级两个班的地理教学及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工作头绪多,但重中之重的是要搞好初三年级的化学复习教学任务。回首这一学期来,我按照教学计划,认真抓好常规工作并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习进行复习及查缺补漏工作。教学中我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现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思想上严于律己,工作中踏实的履行教书又育人,力争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好的印象。本学期,我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
二、教育教学方面。
1、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程度及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同时,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教学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基本做到讲
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切实做到减轻学生的负担。
2、注重“双基”教学,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
重视“双基”教学,夯实学生基础,让学生从基础着手,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学期的化学课教学,使学生能掌握本学期化学课本的知识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地灌输化学的学习方法、分析方法、渗透化学知识、化学技能和技巧。
3、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这几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5、研究中考命题方向,讲究复习策略。
研究近几年中考试题,会发现试题均以新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内容为依
据,全面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在此基础之上,讲究复习策略,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兴趣、学习习惯。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化学实验教学中,探究性实验开展不足。
2、教材中的部分重点、难点知识如有关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探究实验,计算等,而这些题目要求的能力较高,比较灵活,但学生理解又比较困难。因此,导致部分学生成绩偏低。
3、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欠端正,目的不明确,认为自己升学无望,有混天度日的现象,平时学习劲头不足,抄袭作业现象严重,有些同学上课不注意听课,学习不够扎实,成绩提高不大,
4、对特殊的个体关心不够。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部分学生接受知识很快,一小部分学生接受知识较慢。对这些相对困难的学生尽管给予了不少的帮助,但关心的还不够,特别是一些自身很努力却没有能学好的同学,没有能更好的指导。
四、今后努力方向。
1、加紧学习大纲,贯彻大纲,进一步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对教材的研究,解决问题,深化教学改革。
2、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尤其是后进生的转化。
3、开动脑筋,吃透教材,努力更好的教育管理学生。
现在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九年级化学酸碱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研修教学反思4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我整理的初中化学研修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化学研修教学反思1
参加“网络名师研修工作室”,我深刻体会到研修工作室对我们的帮助,研修工作室通过讲座、看视频、研讨等多种形式使我们知道了新的教学思路、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研修工作室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了解了当今教育现状和发展方向,而且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应彻底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理念,要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去进行教学,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
研修工作室开拓了我的视野,也开拓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在网上我虚心学习,促使自己对化学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的认识的转变。总之,通过讲座、看视频、研讨等这样的形式,可以说受益匪浅。
研修工作室让我学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要真正把学生当成是学习的主人,要想让学生学习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关键。对于教材的一些处理也在这里找到了共鸣,让我自己大胆的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修改,对有些内容降低难度。
通过研修工作室,我可以畅所欲言,老师们亲切诚肯的点评,视频教程里老师的讲解丝丝入扣,细致入微,给我很大的启发,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提高。同时,我也深深的感到自己知识的匮乏、教学理念的落后、教育教学方法的单一,我决定在以后的工作中:
1、多学习、多交流,使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扩大,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更上一层楼,以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教学和时代的挑战。
2、认真备课、上课,合理设计学案、教案,精心设计练习题,有效地进行分层教学,使所有的学生都不掉队,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智慧型人才。
3、教师每时每刻都要学习,所以,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之余加强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多读一些有价值的教育书籍,努力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努力,我相信这是我能够做到的,我的教学生涯还有很长,所以说,需要更多不断的进步!
初中化学研修教学反思2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收益颇多.自参加新课程远程研修以来,作为研修学员通过认真收看视频教学、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参加班级交流和互评,从中我学到了专家和同行们的很多值得我参考和借鉴的经验和案例,我深感自己在思想观念上受到教育和启发,我的`精神受到很大鼓舞。这些都都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提供了指导和支持,催我奋进。回顾这一段时间的研修,我不仅发现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学习到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施,下面简单加以总结。
1、研修让我正确认识了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要积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的有关书籍,记好学习笔记。同时,要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撰写心得、反思。研修让我充分的认识到,教师职业是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传道、授业、解惑”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合格人才的职业。一个合格的教师,应从充分认识自己劳动特点的基础上,树立从高的职业道德,修炼自己的职业精神,以实现“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在教学中创设生动的知识情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智力、情感意志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提高学习效能。在教学中应该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努力减轻学生负担,尽量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课堂上只要积极大胆的参与了各个教学活动,就是最大的成功和可喜的进步。
3.评价是为了促进和激发学习吸取,评价要基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发展。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要求标准不是考试要求,更不是要通过考试把学生和老师分成三六九等。应该在于正确的指导教学活动更加有的放矢,更好的改进教学。教师通过坚持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教学生涯。
4.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机会。因此,教师也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转变传统角色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
5、研修让我能重新的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以前的教学有了一次彻底的反思。让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化学教改观的认识,加深了对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什么、教多少、如何教等问题得到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的宗旨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修培训为我们每位教师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引导我们在新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不断发现,不断思考。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注重本学科以外各科知识的学习,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工作。老师也应终身学习,惟其如此,才能与时代同步。
初中化学研修教学反思3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不应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最新教学理念的关键,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学生刚接触化学,刚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实验更感兴趣。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要记的知识比较多,比较集中的特点。我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模型、幻灯、**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不失时机表扬学生,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可见表扬鼓励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倡导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教师多表扬和鼓励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表扬,使其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自信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愉悦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有一次我请了一位并没有举手,但是用期待的眼光看着我的学生出来做用排水法收集他呼出的气体的示范。当他按老师的要求完成实验后,我就对着全班学生夸他:“你做得很好!你为全班做了一个正确的示范,全面同学都应该多谢你!”就是这一句夸奖,竟如同一幅灵丹妙药彻底改变了他。原来他是一个学困生,在以后的化学课中我都经常表扬他,从此,他渐渐甩掉了落后的帽子,成了班上的佼佼者。
初中化学研修教学反思4一、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的重要性
1.化学概念教学是掌握化学知识的关键。
2.化学概念教学是学生学习、运用科学方法、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
(1)概念是经过一系列观察、分析、抽象等思维过程才建立的。
(2)在概念的建立过程中,使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对发展学生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过程与策略
(一)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1.感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是在理性指导下的有目的、有意识、有选择的感性活动过程。通过感性认识,形成对化学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外部特征的整体表象以及有关资料与数据。它是化学抽象思维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逻辑起点。
2.思维抽象
化学抽象思维对各种感性活动主要表现为如下的特征:
(1)分析与综合。
(2)分类与比较。
(3)抽象和概括。
(二)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策略:
(1)教师在确定初中化学概念原理课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从学科知识逻辑的角度分析教材,从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分析教材。
(2)将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与学生已有认识整合,建构通过教学学生应达到的认识方式目标,并将其与科学探究等过程整合、细化为具体的“过程与方法”维度教学目标。
(3)从概念的内容构成、知识内容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价值、知识内容的情景素材、概念内容的教学要求等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静态分析。
(4)基于学习调研、课堂观察等途径,确定学生在学习概念原理过程中的关键点与障碍点,依据学生认识发展脉络设计问题线索,开展学生活动,引领学生主动构建化学概念原理,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和方法,达到对化学概念原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三)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原理的标准
能用自己的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能准确找出概念含义中的重点字词;能举例说明概念指定的对象;能灵活应用概念对易混淆问题做出判断;能自主应用所学概念原理服务于元素化合物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学习。
;《元素》的教学反思
教师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二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九年级化学酸碱中和反应的教学反思有哪些呢?接下来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九年级化学酸碱中和反应教学反思,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九年级化学酸碱中和反应教学反思(一)
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
一、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景。
提出问题:小明的妈妈不小心把面团发酸了,你能帮帮她吗?通过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二、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酸和碱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对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存在疑问。
如:在氢氧化钠和盐酸混合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请设计实验进行证明你的猜想。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的描述以及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本课题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个难点,突破该难点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直观形象的电脑动画展示,让学生知道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该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是相互交换成分,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感悟探究:氢氧化钙与浓盐酸的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引导学生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特点,从而得出中和反应的概念。然后提出问题: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这样既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又让学生搞清楚分析问题要全面--中和反应不仅要看生成物,还要看反应物。
三、注意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
如:中和反应的应用之一是用于医药。此时,教师出示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陈香胃片,并说明其成分中含有氢氧化铝和碳酸镁。让学生说出它能够治疗胃酸过多的原因,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哪些是中和反应,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四、学生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建构,从旧知识的回忆到新知识的学习,从参与并能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的设计、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在问题解决中深刻、系统地理解知识,学生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强调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重视学生的体验,使学生的认知和体验达到最佳结合点,注重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一个合作学习探究的氛围,
五、本课题重点突出中和反应,而中和反应的应用以及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可通过学生自学的办法自行解决。整个过程不仅注重过程与方法教育,而且还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贯穿其中。通过社会小实践:请你设计实验,测定自家土地中土壤的酸碱度,帮助父母分析适宜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将化学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九年级化学酸碱中和反应教学反思(二)
1、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对酸和碱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酸和碱是否能发生化学反应存在疑问,这时候给学生导入酸和碱的反应,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接受。实际上课中,学生对于酸和碱的性质及其本质理解的并不透彻,引入新课并开展学习时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2、提出疑问,解决问题
在将氢氧化钠和盐酸混合后无限性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请学生设计实验并证明你的猜想。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的描述以及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充分地发动了学生的思维。现场学生回答比较踊跃,也出现了一些比较新奇的方法。然后通过演示实验验证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得出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反应的结论。学生理解起来难度有所降低,比生硬的讲解效果好得多。
3、分析现象,突破方程式书写的难题
通过分析现象,反应后溶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了新的不能使酚酞变色的物质,通过反应物分析产物的可能性,得出产物应该是氯化钠和水。最终通过学生自己的总结和练习完成书写方程式的难题。这个过程中,由于此反应的物质比较简单,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些,分析反应的本质难度也有所降低。教材中选用此反应方程式作为初学中和反应的例子还比较合适。
4、归纳总结,得出本质
分析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之后,列举其他的酸和碱反应的方程式,学生自主完成后,针对几个方程式,发散学生的思维,找出几个方程式的共性,并进行总结,发现几个反应都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从而得出中和反应的定义。这个过程在进行中学生在理解起来难度不大, 可以简单地记忆为酸和碱反应生成酸的反应就是中和反应。难度在于酸和碱的判断,知道哪些属于酸,哪些属于碱,这个很关键。所以在讲解本质内容时也灌入了很多酸和碱的内容,让学生对常见的酸和常见的碱有更熟悉的认知。
5、注重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
中和反应的应用也是考试中考查的关键,其中考查比较多的是中和反应用于医药。比如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陈香胃片,其主要成分就是氢氧化铝和碳酸镁,而氢氧化铝和胃酸主要成分盐酸的反应就属于中和反应的应用。另外中和反应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用于除去蚊虫叮咬的疼痛等。讲解到这方面的内容,学生的兴趣明显提升,回答问题也积极了很多,看来平时多注重于日常生的联系还是比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
总的来说,这节课在教学内容上逻辑性还可以,但是一些小细节还需要多加注意,而且学生的参与度也不太够,小组展示没有积极展开。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会多加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组织水平!
九年级化学酸碱中和反应教学反思(三)
昨天听了陈凯老师关于酸碱及中和反应的这一节课,越来越感受到一节好的化学课的魅力。听老师讲课我就会觉得是在听一个个关于酸碱的小故事,而这个故事生动精彩,在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的同时,还充满着化学课的味道。要是有一天我要是能把课上成这样,足矣了吧。
自我教学反思:
①学生的思维永远都是我们想不到的,比如说当我在问讲氢氧化钙的由来时,学生说?生下来的?,然后还继续说氢氧化钙跟他爸姓,他爸就是氧化钙,而他妈是个女人,女人就是水做的,所以氧化钙和水反应就得到了氢氧化钙,还真是奇思妙想。
②对于听过的课不能全盘复制,而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这包括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心理。
③自身的知识量,在问学生被蚊虫叮咬后,怎么办时,很多学生第一反应是唾液,所以此时就需要我知道唾液的大致pH值是多少。
看了九年级化学酸碱中和反应教学反思看过:
1. 九年级化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2. 九年级化学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学反思
3. 乙酸化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4. 初三化学成绩分析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元素》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元素》的教学反思1一、教学思路
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兴趣很浓,因为几乎任何一本化学书上都有周期表,他们非常希望了解有关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基于这个特点,关于周期表的结构就设计了一节课完成的思路,相关知识包括
(1)长短周期 主副族 (2)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3)主要化 合价的变化规律(4)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判断在周期表中的应用
二、课后结果
上完课后,还有大约十多分钟的课上练习时间,完成三个题,这三个题属于一般难度的题目,结果,约有一半的学生不会做,出现的问题主要有,(1)周期表的结构没记住(2)知识与习题相脱节,到了习题上知识就全给忘光了(3)书面表达能力差
三、课后总结
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课容量不应该太大,要时刻注意要少要简,要勤反复,多练习,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作业又发现了一些问题,及时纠正了,学生就基本掌握了。
《元素》的教学反思2在前几节的学习中,学生一步步地补引入了微观世界,已经初步建立起对具体粒子的认识,但在同位素的学习中,出现了和元素概念的混淆。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本节内容中还要进一步加深理解,我想,如果从分析具体的物质组成出发,使学生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然后再结合同位素的意义去理解相同种类的原子属同种元素,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会更顺理成章些。
《元素》的教学反思3本课例是典型的与实际联系的课程,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资源连接,例如:常见的疾病究竟是由于缺乏哪种元素还是由于哪种元素的超标;还有课前布置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各种食品、药品的包装,观察其中含有的化学元素,以及元素的功效。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最后提出的问题:胃药达喜咀嚼片中的成分,是可以反应掉多余的胃酸。这是学生把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完全联系在了一起。我在课堂中适当用课件辅助解决了各种元素和相应缺乏症的联系。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本课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后又诱使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从问题开始,最后又以问题结束,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以问题为主链的课堂学习模式。
《元素》的教学反思4为了强化学生的体验,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采用了边讲边实验的教学设计,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以缩短观察的距离,增强实验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由于缺少提前预习和充分的思考,一些学生对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过程不熟悉,面对实验用品只能照方抓药,速度慢,效果差。
启示:要想让学生充分活动,就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和思考。只用半个课时来完成Na、Mg、Al的活动性比较实验,时间过短,如果延长至1课时,效果就会大有改观。
2.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熟练,观察不全面。例如对Mg、Al与盐酸的反应,仅用快慢来概括实验现象,而对于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情况、反应的放热现象没有做更加细致的观察、记录。甚至对于MgCl2、AlCl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比较不出现象上的差别。
启示: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学生的薄弱环节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暴露出来,也只有通过实践逐步得到克服。我们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元素》的教学反思51、这是一节探究“元素”的课,其中元素概念难以理解,元素符号难记这是本课存在的两大难题。我尝试运用图表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难题。通过创设的图表(幻灯片1)来设问诱思,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探究什么是“元素”,利用数学“集合”的思想来认识元素,促进了学生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综合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同时也从深层次的了解了元素的概念。通过创设图表(幻灯片2)启发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元素符号的来源、意义和元素名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有效地改变了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了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会方法,减少遗忘,增强“三会”的自信心。同时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2、本课时教学设计的特点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时刻不忘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不断的发现和解问题,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把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3、本课结束后,我觉得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教师的逻辑性、语言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等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加强和提高!
《元素》的教学反思6每届学生在学到分子、原子、元素这部分内容时都普遍感到难学,其原因是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识记的内容又较多,故学起来均感到枯燥无味,然而这次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新教材上的插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学习了元素的定义及元素与分子、原子的区别后,我让学生翻到教材72页看插图,并提问“桌上放了几个瓶子?里面各装有什么?”学生回答:“铜、锌、钙”,紧接着,我又问“这个人为什么不认识?”学生都笑着抢答“他是外国佬,不认识中文”,于是我趁热打铁地又问道:有没有一种方法让外国人也知道瓶内装的是铜、锌、钙?从而引出元素符号,在介绍完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后,我又让学生阅读教材P73页的图4-7,从而讲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归纳出有三种含义的元素符号,然后让学生参照图4-7做有关元素符号意义的口头练习,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迅速高涨,连平行班中一些上课不爱听讲的学生也纷纷举手争着抢答,并埋怨老师未叫他回答。班上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学得非常起劲,下课铃声响起时,有部分学生甚至脱口而出“怎么就下课了?”
与平时相比,本节课学生主动参与的次数较多,学习兴趣较浓,课堂气氛活跃,布置的作业第二天批改时,完成的情况及质量都较好,较高,缺点是课时时间有限,元素符号又较多,学生一时难以全记住。
《元素》的教学反思7将教科书中有关元素的内容进行整理和系统分析,不难发现指导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难点分散,逐步形成元素概念的提示。
《绪言》中提出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第二单元《课题1 水的组成》中,知道元素可用于描述物质的组成;在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依据纯净物中的元素种类,可以区分单质和化合物。再到了解了原子结构以后,对元素概念进行整理、并明确表述,为后续系统学习物质结构知识铺平道路。
受此启发,笔者将本课时元素概念形成中的元素定义教学,定位于区分元素种类,并适当对今后运用元素概念需要知道的问题及内容,进行合理拓展,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运用元素知识。经实际教学证实,可以减轻学习的负担。
整个课时设计以归纳整理已学知识,再进行定向的对比分析,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与发展。同时,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通过反思,巩固和拓展知识的建构,认识探究的科学原理。这样可以较好地克服过度抽象的单纯概念教学带来的枯燥。重视运用能够使学生体验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强化学习的注意力的同时,提高了体验成功的机遇。
1、注意元素符号书写技能训练的频率。
学生记忆元素符号,需要在本节课前后各一周时间内,不间断地组织记忆训练。形式也需要不断更新,每次都在十种符号左右,不宜过多或偏少;熟悉与较为生疏的比例为6∶4或5∶5;对易出错的必须每次都练。
2、练习方式有:根据名称写符号;根据符号写名称;制作元素符号卡片;听写已知的化学式;大写字母相同的元素符号;小写字母相同的元素符号;根据分类写出元素符号;写出不同数量的原子;根据元素周期表听写元素符号;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默写元素符号;小组竞赛;个人擂台赛;听写速率赛等。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将记忆变得生动活泼,在欢笑声中记住不应有的失误,从而实现主动自觉的纠正行动。
《元素》的教学反思8本节课我对元素的概念进行了重点讲解,整堂课以元素与原子的关系为主线反复进行讲解和训练,并通过这条主线自然得把之前学过的分子、离子的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网络。
本节课的优点有:
1、通过巧妙的习题设置帮助学生理解元素概念中“一类原子”的含义;结合离子的形成进行教学,让学生明确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成是元素,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元素的概念,帮助学生克服本节课的难点。
2、在传授新知识事注意与前面所学知识(原子)进行区别和对比,尤其重点强调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且应用于宏观组成;而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应用于微观构成;再让学生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描述常见物质,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
3、让学生通过填写关系图的形式把本章遇到的名词、术语、概念进行区分和归类,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并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网络。
4、利用谐音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自然界元素含量的顺序;用游戏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化学变化实质的理解;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本节课的缺点:
1、在总结元素和原子的区别联系时给学生留白太多致使学生无所适从。从学生课堂反应来看,应该给学生预留一些具有引导性的信息。
2、由于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致使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应该加强课堂提问的引导性。 今后的教学建议: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本节课的处理应瞻前顾后,所谓瞻前是在之前的分子、原子教学中尽快帮助学生建立起微观思维,以便于让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形成宏观与微观的对比。所谓顾后是在今后“水的组成”、“化学式和化合价”的教学中继续渗透加强本节课的内容。
《元素》的教学反思9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的内容,所需课时为一课时。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细胞,首先就要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教材从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再到化合物,逐渐深入,让学生在微观层面上系统的认识细胞,从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开始累积成一个细胞的完整形态和结构。本节内容是学习本章及后续内容的基础。学生在初中积淀了部分生物及化学知识,有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学生本身对探究细胞的结构是存在好奇心的,教师只要在必要的问题上对学生进行点拨,便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思考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探究,从而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在这方面多给学生指导和启发,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堂课主要采用了问答式探究学习的方式,围绕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展开探究学习。在整堂课中,教师充当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通过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直到最后得出结论,都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讨论获得的。
本节教学应该重点渗透以下几点:①从元素水平就可以看出生物的物质性,以及组成生物体物质的特殊性。②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作用,只有在生活的机体中,在生物体特定的结构基础上,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体现出来。③生物体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是依据含量划分的,不可轻视微量元素的作用。另外,生物体中不仅仅都是必需元素,环境中的有些非必需元素也会进入到生物体中。
本节课既有授课内容,又要做实验,因此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要求,善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新实验设计方案。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尽量将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估计到,并找到相应的对策,学生也应该做好课前准备,预习实验,初步了解实验的原理及实验步骤,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本实验由于时间关系,对选则实验材料的原则,无法在本实验中拓展完成,另外,若时间较充足,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带实验材料,将成功与实验的机会更多地让位于学生,使学生建立自信,体验更多成功的喜悦。
《元素》的教学反思10本节课引入了“元素”的概念,虽然前面第一章第一节学生已有了“元素”概念的模糊知识,但要全面掌握本节的元素的涵义、表示方法、分类及书写等知识对他们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一开始就直接让学生说出已经知识的元素名称,开门见山,直切主题,使学生的思维迅速集中起来,再由学生熟知的水由氢氧元素组成,学生便建立起物质由元素组成的理论观念,从而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化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点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感同身受,所以本节中由生活中学生耳熟能详的“广告”入手,又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认识生活中的元素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元素的存在,使学生对元素的认识更加深刻、清晰,同时也贯穿了“分类研究”的科学方法。对于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元素,按谐音的“一只羊,二只龟,三头驴,用铁锅煮”的顺口溜记,虽然不十分科学,但相信学生对于氧硅铝铁的排名应该是终生铭记了。本节课始终不断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采取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例如元素符号的记忆采用竞赛的方法,对于表现优异的小组给予及时鼓励,这一切都体现了学生为主,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对于水、二氧化碳、过氧化氢、空气、氧气等物质的分类又是在学生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加以点评,既照顾到了学生的独到见解,又使要学的内容精彩登场,很好的完成了物质分类知识的教学。
由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将本节内容全面概括,使学生又将本节课所学用一线相连,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总结的学习习惯大有帮助。
当然,本节课由于内容较多,部分学生对所学还不够精,还需要在后面的习题中加以巩固,对于元素符号的全面记忆也还需进一部巩固。
《元素》的教学反思11学生在学到分子、原子、元素这部分内容时都普遍感到难学,其原因是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识记的内容又较多,故学起来均感到枯燥无味。然而这次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竞争学习机制,采用组内比赛、组间比赛,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记诵元素符号和元素符号的意义,做有关元素符号意义的口头练习,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迅速高涨,连平时班中一些上课不爱听讲的学生也纷纷举手争着抢答。班上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学得非常起劲,下课铃声响起时,有部分学生甚至脱口而出“怎么就下课了?”
与平时相比,本节课学生主动参与的次数较多,学习兴趣较浓,课堂气氛活跃,布置的作业第二天检查时,完成的情况及质量都较好,较高,缺点是课时时间有限,元素符号又较多,有些学生一节课难以全记住。
《元素》的教学反思12学生此时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知识,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此时例出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结构图,由学生分类,教师说明:核外电子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得失电子现象,所以不宜作为分类标准,然后由学生讨论原子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由此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百原子核的质子数,在初中阶段也是根据质子数来区分不同类原子的。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质子数也决定原子种类。由此得出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这样学生对元素的概念才有了个初步的了解。
《元素》的教学反思13通过对《元素》的课堂教学,为了探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思路,现对这一节课进行一下反思: 成功之处:
这节课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使课堂初知识性外,多了些趣味性。在备课过程中,从上一节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自然而然的引出元素的概念,使得较为抽象的概念变得较为浅显易懂。课堂的逻辑性教好,重点突出,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知识接受情况较好,完成了本节课的既定任务。
不足之处:
1、在这节课中,内容比较多,各个环节时间比较紧张。
2、需控制好语速,留给学生更多些时间思考。
3、少讲多练,多精选习题,充分巩固。
4、多储备些知识,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多研究教材。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我在各个方面还有不足,也会加倍努力,三人行必有我师,勤学多问,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更好更快的提高自己。
名课教了什么
(1)了解元素的概念。
(2)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3)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怎么教的
本课采取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1)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虽然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但是学生在学习单质与化合物时,教师已经进行简单的点拨,因此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在学习了《原子结构》之后,对于原子的分类是由质子数决定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帮助理解元素的定义。
(3)通过平时对常见物质的化学式的渗透,能够使学生对元素符号及其意义有一定了解,对本课题的教学易于接受。
《元素》的教学反思14《圆的基本元素》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直线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对圆有了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三个知识点:(1)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2)认识圆心、半径、直径。(3)认识圆的基本特征;从认识直线图形到认识圆这样的曲线图形,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空间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能够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这部分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的基础。
根据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目标1、是通过实践操作与要点提炼,学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说明圆各部分的名称。为了达成目标1,我设计了三次画圆,和以及找圆心,半径直径。第一次是让学生用不同方法画圆。从中对比中圆规画圆的好处,第二次是掌握圆规画法后,画任意大小的圆,第三次是让学生画指定大小的圆,接着通过课件展示圆的画面及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解释各部分名称的意思,并让学生自己找一找,画一画,加深认识。由于这个板块浪费了较多时间,导致后续探究没有充足的时间展开。
目标2、是学生能在观察、操作、思考等探索活动中发现圆的有关特征。为了达成目标2,我设计了同桌合作探索圆的特征环节环节,这个过程我改变了把研究问题直接给他们,让他们探究。而是通过追问学生想要研究什么?准备用什么方法研究?本来是想让学生既通过开放性的研究掌握圆的特征,又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上下来的感觉是大部分学生研究的方向还是不是很明确。所以这部分有点纠结:到底给还是不给,或者是给一点。还有这个过程信息是非常丰富的,这些信息的交流和处理,还不够妥当。
目标3、学生能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解答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感受圆在生活中的意义。为了达成目标3,我为学生准备了两道习题、来加深所学的知识,第一道是让学生能用圆的知识进行辨析。不过由于在探究的环节不够充分,学生这部分的判断出错的比较多原因分析不到位,二是让学生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圆的相关运用如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整节课给我的感觉就是不够舍得,虽然内容很多,但每部分我都想教,却往往,教的不够透彻。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取舍。
《元素》的教学反思15学生在学到分子、原子、元素这部分内容时都普遍感到难学,其原因是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识记的内容又较多,故学起来均感到枯燥无味,然而这次教学中,我将生活实际与本节课联系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通过备课和教学两个环节之后,本人有如下几点反思:
1、课标中要求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了解元素的分类及分布。基于此,我做出的教学设计比较全面到位,重点、难点的确定比较明确。
2、在对教材深刻分析、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教学目标,层次鲜明、不同的学生可以实现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收获。
3、教法、学法应用较得当,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4、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会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改革精神,贯彻了课改的内涵,也反应了《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教学后,学生只能对元素概念有了一个更理性的认识,但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较浓,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课堂参与度高,作业完成普遍较好,缺点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元素符号比较多,学生难以全部记住。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重难点突出,有效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用一首学生们都喜欢的周杰伦《青花瓷》~化学版的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角色。
3、引课注重创新。创设情境“金光灿灿的老师”引入非常精彩,一下抓住了学生的眼球。
4、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完成有序、有效。不仅掌握了金属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5、学生的演示实验效果显著。通过观察现象──比较分析──归纳结论──总结规律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也提升了学生对实验的动手操作能力。
6、注重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协作精神。
7、学生在相互学习和探讨中自评互评,这样使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和同学友好相处,达到智力、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共同发展的`目的。
8、教师能及时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在评价时,能做到“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和喜悦,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二、不足之处:
1、学生比较紧张导致课堂气氛死板
2、课容量有些大。
3、过渡语言组织不够自然。
三、感悟:
要上好一节课,既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一堂好课要学会取舍,不需要太多的亮点,太多反而没有亮点,学会让一堂课真正的彩起来。
初三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反思?
导语: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元素和元素符号及元素周期表三个部分知识,下下面是我整理收集的《元素》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理性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常见27种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前面课程学生已经知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需要结合原子结构知识,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进行比较确定的概念定义,将物质的宏观元素组成与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有机统一起来。
1、元素概念是化学概念的教学难点,这里可以淡化概念的具体教学,可以通过生活物品中元素组成的大量实例,促进学生认识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只需了解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2、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根据,因而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以课本列举27种元素为重点,包括每种元素的符号、名称,做到会写、会读、会用。
3、简介元素周期表,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个化学工具,依据学生有限的知识基础,可以安排学生组织探究活动,从原子序数查找一些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定元素分类等信息,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方便,建立良好的使用学习工具习惯。
教学准备:
系列生活物品,教学课件,学生导学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展示课题:
生活启示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实物、、食品包装标识等,让学生阅读分析这些物品所给出的信息。
展示实物提供生活中的系列用品(食品、饮料和日用品等)。
教师导语生活中我们使用过“加碘食盐”“含氟牙膏”“AD钙奶”,这里的“氟”“碘”“钙”分别指的是什么?应该是分子、原子、元素中哪种呢?
学生回答这些指的是都是元素。
投影课题第2课题:元素
(评析):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要注重化学联系生活,积极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用品包括食品、日常用品等,运用化学的观点认识。
二、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理解元素的概念:
问题探究那么什么叫做元素?
学生演板要求书写几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O2、CO2、H2O、H2O2等。
共同分析四种物质分子里都含有氧原子,虽然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从上次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中知道: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于是将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学生1我们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学生2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定义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题讲解氧元素和氢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B )
A、中子数 B、质子数 C、相对分子质量 D、核外电子数
师生分析在原子结构中,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因此选择(B)。
引导讨论下述化学反应:2H2O==2H2↑+O2↑,S+O2===SO2中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1分子种类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2元素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生活应用
1、生物细胞无论来源于动物还是植物,微生物,其中元素种类及其质量分数都相近。
2、从生物学或科普书刊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阅读图表了解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分布即质量分数。
发现规律地壳中元素含量(质量分数)从多到少次序:氧硅铝铁
师生讨论为了加强记忆,可以采取谐音记忆技巧:养闺女贴(心)。
知识拓展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引导归纳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2千万种,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
(评析):现阶段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和原子之间的关联,认识到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则用“原子”,运用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加强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突破两个概念容易混淆的认识误区。
三、熟记常见元素符号,领悟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
趣味话题外国友人不会认识实验桌上的三瓶金属材料,他问都是些什么物质?他说我不认识。
教师提问科学上使用什么来表示元素呢?
学生讨论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需要采用国际统一的符号表示各种元素。
阅读资料常见元素符号的历史演变过程,了解道尔顿在化学上的又一贡献。
(评析):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动漫形式介绍,有利学生从乐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充分了解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这样就便于不同国度的化学界进行学术交流。
学生1书写元素符号应该注意法则:一大二小。
提出问题氧元素符号为O表示什么?
学生2O表示氧元素
学生3O表示一个氧原子
共同归纳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阅读资料从中文元素造字规律来看,将元素分成哪三种?
学生1有“金”字旁的是金属元素,例如生活中的“五金”即金银铜铁锡Au、Ag、Cu、Fe、Sn。
学生2有“气”字头一般是气态非金属元素O、N、Cl、H等,有“石”字旁的是常温下的固态非金属元素,C、S、P等。
学生3记住三种常见稀有气体元素:氦He、氖Ne、氩Ar等。
(评析):元素符号作为学习化学的第一种化学用语,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为马上学习的化学式做好准备。
四、开展课外探究,简单认识元素周期表
类比引入超级市场为了便于顾客选购采用分门别类、有序方式排放成千上万种商品。而化学上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规律探索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序排列构成元素周期表。
学生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学生2共有18个纵行,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16个族。
教师提问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我们可以从元素周期表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1可以查找元素的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2通过计算还可以知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中子数等。
学生3确定该元素属于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
拓展视野通过科普书刊或互联网查询: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评析):由于认识元素种类不多,暂时无法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规律,因而需要适当降低运用知识的难度系数,重要的让学生积极拓宽知识视野,体验门捷列夫和道尔顿等科学家研究化学的乐趣。
教学反思
一、组织科学探究要重视学习过程和探究经历
化学新课程组织化学原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参与体验学习的快乐,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过程,重视科学探究的全程经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学习方面的巨大收获,知道学习上的暂时失败,还是今后人生的偶然失败都是难得的人生经历,是人生中一笔精神财富,遭遇失败的滋味也许是刻骨铭心的永久记忆,自我慢慢体味,但是要在不成功的记录中寻找失败的经验教训,这就是我们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收益。
强调元素符号记忆的学习任务,可以采取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前三单元教学中有计划的逐步提供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让学生逐步熟悉常见元素符号和物质化学式,着实减轻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体现出化学用语的启蒙性和工具性。也可以安排学生个人自制学习卡片或学习包,将化学用语记忆分解成阶段性学习任务,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基础性,体现认知发展规律的渐进性。
二、广泛联系社会生活,将抽象的知识原理具体化
本单元组织“元素”化学概念和“元素周期律”原理的教学,都可以运用类比方法,有利将“元素”、“元素周期表”内容结合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将抽象的知识体系具体化,增强学生对元素概念、元素周期表的感性认识。
前三个单元知识学习,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触和认识常见物质有空气、氧气和水,但是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这样势必要求组织教学时,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化学新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师生对话和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明确强调要求进一步淡化化学概念的教学,对于概念的知识要求只需学会应用,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正确运用,因而理解“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个问题,领悟元素和原子之间有什么异同,可以通过类比的事例进行讲解:0-9九个数字就是组成无数个数字的元素,26个字母就是英文的基本元素等,让学生知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引入“元素周期表”这个化学学习工具,不直接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内在规律,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为了取用存放的方便考虑,例如超市的商品需要分门别类、有序的排放,其中有共同的有序性,那么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要科学的有序排列。总之,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学习的每个方面,评价方式可以设计成社会调查、课外探究、课前导学单和课后检测等。
化学教学反思
在初三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的教学上教师们有哪些反思呢?接下来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
本课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社会的发展也不可分割。在教学设计中,密切注意联络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物、录影、,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课题设计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掌握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第二课时介绍粗盐的提纯以及复分解反应。
本课时介绍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以及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本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用视讯资料介绍学生熟悉的物质──氯化钠的制取过程,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采用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到的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一些性质和用途。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使学生切实感受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络。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体现合作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最后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上网查询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侯德榜先生的事迹,将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爱国主义教育融为一体。
二
初中化学到了第十一单元已接近尾声,教材在编排上没有按知识体系进行,所以从传授角度出发,会深刻地感觉到内容显得比较散。笔者在反思二十余年的教学生涯,发现在使用知识体系较清晰的原教材时,每届学生在学习知识错综复杂的“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氧化物、酸、碱、盐相互转化关系”时,都会出现的不可避免的两极分化现象,似乎一下明白了教科书编排的意图——这里不正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归纳、整理出知识条理体系的极好素材吗?如此设计教学,不正是为学习综合性较强的后续内容,在作极其重要的能力铺垫吗?这里的“乱”与“堵”,是为了后续学习中,学生能够自觉地从综合性内容中整理出系统,从而保持学习的系统和流畅。
为此,教学设计需要突出了三个基本理念:一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联络实际,学生既感到亲切,又感到有用;课前,让学生多渠道收集资料,课中,让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不是“我讲你听”,自然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取新的知识,用新知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地发展。三是,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注重了协作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相融合,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
三
本节课主要设计思路为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演示实验,完成对碳酸根离子鉴定和复分解反应及条件的学习。
通过游戏来引入几种常见的盐类物质并同时学习了它们的性质及用途。本人重点利用生活中常见物质来完成教学任务,如利用钙片来检验碳酸根离子,利用白醋、柠檬来代替稀HCl。同时通过动画展示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引入复分解反应及条件的学习。在上课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实验的能力,较好的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不足之处: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过多,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探究内容未能有效组织学生汇报总结,而是由教师本人代替,讲述内容教多;复分解反应条件教学时,未能设计有效的教学语言来引导学生着重观察生成物特点,导致学生在总结时过多观察生成物中均含有盐类物质,而忽略了对沉淀、气体和水的重视;最后课堂练习的难度大了,应将书写复分解反应方程式改为初步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化学教学反思个人通用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化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在前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
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通过反思《物质鉴别的复习课》,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通过化学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化学知识,学会运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化学教学反思个人通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化学教学反思个人通用(篇一)?注重化学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几乎每一个单元和许多的课题上都涉及到实验。其实验分老师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与老师共同完成的分组实验,及某些具有研究性的实验。从实际情况可知,学生实验毕竟是少,研究实验也偏少,相对来说,演示实验的数量就比较多了。
?有些化学教师认为:化学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可做可不做,主要以讲解为主,我认为不然,如果我们不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话,可以做一下演示实验,因为演示实验也可以让学生多增加一下对实验现象的印象,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的总体理解。并且有许多的演示实验并不会花费很多的时间或者精力,再说即使花费了些许时间也是值得的。
?说到化学教学,从事过化学这门学科教学的教师应都知道,城市里学校的化学教育和农村乡镇学校的化学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就学生这一块来说,城市的学生的眼界要比农村乡镇学生大的多,他们的知识面相对较广;从老师这一方面来说,总体的水平相差不会很大。而从教学设备上来说,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的水平差距就相差甚大了。就化学实验室这一点就有着很明显的差距,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农村中学的化学实验室比乡村中学的简陋许多,甚至,一些应该具备的基本化学实验器具或药品都不齐全,仪器和药品在数量、种类、质量远远不及城市的中学。如何利用有限的条件做好同样是一本化学教科书上的演示实验就显得尤为关键,而这一点要做好就得让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多动下脑子了。
?从教的这些日子里,就拿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吧: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第二个单元第一个课题中,有一实验(检测空气中氧气含量)中要用到大橡皮塞和钟罩等仪器,在那个时候,无论我怎样寻找,我翻遍了所有的装橡皮塞的盒子,只找到了一个大的橡皮塞,可在检查气密性的时候,发现这个仅有的大橡皮塞因老化而气密性不好,故无法使用。但是,难道实验就不做的吗?“不行”!我这样告诉自己。得想办法,于是我找来一只矿泉水瓶子下端切去,留下上面的似钟罩的一大半,拧开盖子,把燃烧匙的上端烧红后直穿矿泉水瓶盖,再做一些密封措施,一个简单的“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实验仪器就做好了,后来在课堂教学上用这个自制的实验仪器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实验的时候,效果还蛮好的。
?现在想想:是啊!其实很多东西都在人的脑子里的,只要我们稍微多动动自己的脑子,其结果就会更加的完美!同样的,农村的孩子一样的渴望知识,同样渴望更好的掌握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做老师的,能做的就是把我们自己所知道的知识都教会给学生,同时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条件及环境传授给学生予无限的知识技能与做人的道理!相信学生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教育的明天会更好!
化学教学反思个人通用(篇二)?我认为不足之处:做“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吸干白磷上面的水使实验延长了3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方面: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化学教学反思个人通用(篇三)?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是新课改的一项重大题目。如何操作实施,是一个需要认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首先在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观念,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可以拓展的空间,激励学生在各项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这样的课堂才会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样才是有较高教学效益的课堂。在&“双层次教学&”教学实际中,我们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造出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把握。从操作层面上
?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一、教学设计要密切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密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教学,让学生有话好说,浮想联翩,有感好发,产生共鸣。
?(一)激发情趣,点拨话题
?如:在《爱护水资源》一课的引课中,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话题:同学们,你们假期有没有和父母出去旅游呀,都到过我国的哪些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呀,那里的山水还依然清澈见底吗,有没有被污染,如果有污染,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可以治理?
?(二)联系生活,点拨实践
?如:在《水的净化》一课中,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话题: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从你家的自来水的水龙头中流出的水是浑浊的,你会怎么净化它?
?(三)指导探究,点拨思维
?如:在《分子和原子》一课中,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过程可以体现分子是可以不断运动的?
?将生活引入教学,让学生贴近生活。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活实践服务的,知识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我们在课堂上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用生活理念构建知识,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让作业生活化,真正实现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
?二、创设学生参与学习的条件,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调动。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激起学生情感,激励学生干劲,使学生全身心地到学习中。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的认知过程中,积极的情感会对学习起到推动的作用,而消极的情感会对学习起到抑制作用。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当中来,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合作学习,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设法创设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条件,创设有利于学生交流信息、互相启发的机会,大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
?1.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每堂课都要紧扣重点,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学案。通过学案,学生就可以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实实在在地感悟学习的快乐与学习的真谛。
?2.课堂上,教师安排学生间互助、交流,建立良好的学生学习氛围。为了每一位学生都能融入小组合作中来,可将班级所有成员进行分组,形成合作小组,还可对每个小组成员进行编号、并且对每个成员分配合作学习中的任务。为了确保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我和同学们可制定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案:
?新授课课上合作学习实施程序和任务:
?⑴、课前独立预习学案:教师下发新课预习学案,课前完成。
?⑵、课上接受教师合作学习任务后:
?①依据学案内容独立思考,确立简单问题和复杂问题;
?②由组长组织自然过渡到小组内互助,针对学案上简单问题进行简单梳理,针对复杂问题要重点对待,共同讨论、研究,确立共同答案,并做好汇报的准备;
?③学案问题小组间交流,尤其是复杂问题的解决,形成共识;
?④针对问题,提出疑难问题,拓展知识,应用知识,总结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教师点拨、小结。
?⑶、课后整理和完善学案,最后完成学案,以备教师检查。
化学教学反思个人通用(篇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规律是通过自然现象的发现、探究和反复验证形成的。化学研究主要用的是实验方法。所以,学习化学离不开化学实验,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演示实验室是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形式。本文就个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演示实验时教师应遵循的一般规则。
?一、演示实验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富有针对性
?教师演示实验时,许多学生不知道往哪儿看,看什么,更不知道观察目的,常常出现看“热闹”不看“门道”的现象,误把演示实验看成“魔术表演”。因此,教师选择的实验必须服务于教学目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演示实验,揭示概念、原理、规律,使重点、难点知识形象化,使学生便于观察、容易理解记忆。首先应该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及观察对象。其次,还应该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注意观察的顺序性,力求能对所演示的实验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如:在铁和稀硫酸的反应,应从反应前后固体、液体、气体三方面变化进行观察,注意观察固体形状及颜色的改变,溶液颜色及温度的变化,产生气体的速度及气体颜色、气味等方面。
?二、演示实验的操作要规范,忌随心所欲
?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有条不紊,因此每个实验都要精心备课。1、备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目的,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2、试做实验,演示实验中哪怕是最简单的实验,教师在课前都应该试做一遍,对于反应温度、溶液浓度、药品用量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以保证演示万无一失。
?三、演示实验的现象应鲜明清晰,便于学生观察
?四、演示实验要师生配合,忌孤军作战
?演示实验不同于一般科学实验,特点是做给学生看,通过教师实验学生观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因此,教师不能仅专心于实验操作忽视了学生的情绪及观察效果。要避免教师唱“独角戏”的形式,只要是没有安全问题的实验,都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可作导演,引导学生上台演示,同时注意观察他们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固体、液体的取用;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向澄清石灰水中吹CO2气体等都可以让学生完成,让学生体验实验的乐趣。
?五、把纯理论的知识点融化在演示实验中
?化学中有些纯理论的知识,若由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则十分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如果把知识点融化在演示实验中,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化学教学反思个人通用(篇五)?9月26日,按照学校教学计划,高三各学科备课组组长进行了高三复习课展示。化学学科根据教学计划和进度进行了《原子结构》一节的展示,经过授课和组内评价,我特作教学反思如下:
?一、教学设计方面:
?首先,我带领学生分析了20xx、20xx年的考试纲要和教学大纲对本章知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借此帮助学生认识本章知识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的复习有明确的目的。
?其次,根据第一轮复习的重点和学生特点,把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双基”的落实、典型高考点的理解。通过对原子结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复习,使学生回忆相关的内容:原子的构成、原子的表达、相关粒子的关系及计算公式、原子质量、相对原子量、相对平均原子量、相对分子量、同位素与核素的关系。
?第三,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穿插历年本部分高考题和课后习题的分析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运用和熟悉考试题类型。
?第四,适当的附以习题进行巩固联系。
?二、本节课的优点:
?能够紧密贴近考试大纲和高考的要求,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抓基础为主,符合我校学生特点,复习内容比较全面,学生掌握较好,课后反馈良好。能够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体现了高三复习课的特点,知识容量大。教师的语言表达合理,教态自然。
?三、存在的不足:
?通过课后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体系的形成和知识网络的建立方面还有待加强。教师课堂教学中还是有些放不开,学生回答问题较少,有赶进度的嫌疑。知识内容的排列上可以分为两课时,这样时间比较充裕。课堂练习内容可以设置为分组联系,节约一定的时间。板书的设计和字体的书写还要加强。
?通过交流和反思,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高三阶段是学生的黄金时间,应当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化学教学反思个人通用(篇六)?一、教学方面的经验
?(一)认真研究新教材及各章节处理方法:前两年用的是老教材,这两年改用新教材。新教材增加了两个单元,用化学科学知识充实了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如材料、能源、环境、生命健康等的融合与渗透,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我加强了新课程观念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不断转变教育理念,认真研究总结历届中考试题,细心研究考试说明,总结出考试重点和热点,贯穿于教学中,及时提醒学生注意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
?(三)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在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和实验基本技能的教学,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题目,有意识地去锻炼他们思维应变、组织表达的能力。尽量让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多让他们在黑板上写板书,发表自己的观点,动手操作。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使化学实验教学情景集色彩、图像、声音、动感等多种特点于一身,使学生有置身于真实情景之感,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近年来对环保、能源等社会热点的考查力度逐步加强,这就要求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学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觉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五)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他们很需要得到老师的鼓励,因此我密切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多与学生谈心,当他们取得进步时我表扬鼓励他们;当他们退步时我找他们个别谈心,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在课堂上尽量地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加以称赞,激励他们喜欢上化学,变要他学为他要学。
?(六)练习和考卷的选择:一份好的练习和考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练习要进行合理精选,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使学生在轻松高效中掌握知识。
?(七)科学制定计划:制定出详细的教学、复习计划,明确其内容和要求。有了计划的引导就会有条不紊地进行,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教学方面的不足
?我还应该多注重信息交流,主动与一些学校进行交流与学习,扩大资料来源,充分发挥信息互动,取其之长补己之短。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我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
?三、有待反思的问题
?“初中化学探究学习”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这棵“老树”中“开出了新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同时发现了一些其它问题有待解决:
?①如何让学生在开始学习化学时,尽快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
?②学生学习的日益深入,想探究的实验越来越多,非课堂内做探究实验,在没有教师在场的情况下,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如何控制。
?③学生对探究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由于时间概念淡,易影响其它学科学习。引起家长的反对这一矛盾如何解决。相信,经过更全面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初中化学探究学习”会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化学教学反思个人通用(篇七)?老师与学生交流的媒介,主要依赖于语言、动作和眼神,其中语言为第一媒介。
?教师“如何说”非常重要!优秀的老师,往往具有很强的交流能力。他对自己的用语非常谨慎,在与学生的对话中传达出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他善解人意,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内心需求;他能在对话中满足着孩子的需要,推动着对话走向心灵深处。
?正如乌申斯基所言,“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倾听是有效教育的前提,在倾听中沟通,在沟通中实现彼此理解,最终达成心与心的交流。
?倾听还有另外的意义:老师可以从孩子这里了解自己。老师对孩子所说的话往往对孩子有很深的影响,每个孩子,都有老师意义的投射。了解自己,才能改进自己。
?当然,真正做一名好的倾听者,必须有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
?所有的教育都起源于爱,爱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表现,而“说和听”是最好的表达爱的方式。